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PC vs MAC (信件備份)

哈!
本來不想太嚴肅的討論這個話題!

我非常不執著在使用哪一台電腦上。因為PC也用了近三十年。而MAC今年是第二十年了。
其實像是puredata類的軟體很多種。我也非常不執著在使用哪一套軟體完成工作。這一類的從MIT LAB 發展出來的多媒體實驗,我也研究了十幾年。 要有世界性矚目的新意,絕非在會操作和應用軟體特性等技術層面的事情上面。 我了解那一組認真從MIT畢業回國的年輕人還在迷戀些什麼事情。 而國內的交大新媒體研究也僅僅跟在國外的屁股後面。了無新意。幫不了自己,也幫不了國家。 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入門是好事。但是缺乏真正的精神導師。

上個月在北京開的VJ工作營,重點是放在有敘事力的影音整合所需要的背景知識的傳授。 討論的是原創與觀眾互動和共鳴的協調性和張力等問題。很簡單懂,但是也很深奧。 完全不拘泥在電腦和程式上面的創意,才是真正要討論和執行的重點。
http://2008.dealchina.org/indexshow.php?nodeid=880104&id=530

我很願意和你長談,並且分享這些年研究的心得。 也請您在學會Puredata之後,不要太過驚訝影音整合之類的自動控制軟體。
在使用界面上,其實只要有一點點覺得不容易的軟體,都犯了使用者界面設計不良的問題。

上回,某日本人用的另一套叫 Isadora 也是這類型的東西。 還有很多已經商業化的VJ軟體,也可以用大量的MIDI碼來達成生動的自動控制行為。

還有英國的COLD CAR 正在研發 FREE MIDI PLUG-INs 可以適用在各種相容的音樂軟體來驅動VJ軟體,還有提供課軟體的共用影音特效。


。。。。。。。
我是軟體工程的背景。你早知道。

請讓我解釋:

任何的程式化工作一定有三個大區塊要討論。

1。解析要做的事。(這完全與電腦和程式無關)這是最重要的環節。 我有興趣,也實力堅強!
2。應用資訊工具來體現要做的事。 (這就很可以是用各種器材包含電腦的軟硬體來完成)這在第一點不清楚的時候,就顯得非常不知道要做什麼事,和到底要怎麼做?
3。從操作中印證要做的事的完成度。(程式完成後,跑看看)如果沒有第一項目。 這個行為就變成非討論完成度的實驗表現了。


因此,討論第一點,才是藝術創作的本身。而第二點,隨便應用哪一種(當然先挑出好用的)軟硬體都是可以的。


舉證,我在大學教剪接就用的是PC,因為學校很少MAC.


。。。。
首先,
如果時間允許,要討論的是花卉節要完出什麼創意,是世界上沒有,又是觀眾一看就懂得完全新媒體藝術,但也包含商業普及性的項目。


如果有誰已經很會Puredata。對我來說,我只會叫他做到我要的項目。而內容才是我所關心和想要合作的部份。


有很多的包容和無奈。 就連張藝謀花了七年和一大筆錢,都只在奧運交代了一點點的事情。 您已經佛心,我也隨緣飄逐而已。



ㄧ切都有時間,空間,金錢,人力問體考驗著我們的藝術創作的路。 我不吹牛,但是也完全不放過任何能夠做夢的機會。




Cheers

Denni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