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1日 星期六

聚合媒體啟動功法:可以是網路

昨天磕完一本反Web2.0和長尾理論的書。花了一小時!很有看法,但是很偏頗。沒有真正建設性的想法。

1。的確,長尾理論指的將所以現在實體商店找不到的客人,如不愛出門的購物需求者,即合起來就可以和實體通路者對抗。分食大餅。 但是,如果實體通路者建構了網站呢?那麼對抗性就不見了嗎? http://mr6.cc/

我的解釋:解決之道:研究清楚買方市場對抗賣方市場的真諦。


2。Web2.0要人人成為部落客!該書強調,專業作家被網路猴子軍團的爛文章稀釋到沒有飯吃。專業歌者,即使瞬間號招了大量的網路族群,也不可能靠這樣的虛擬族群力量,支撐去各地做一場巡迴演唱。造成網路猴子夢碎!而真正非應用網路的專業人士飯碗不保!Wiki是一個自大的浪漫主義思想,支撐著失控的非校正的資料存在形式,誤導社會。

我的解釋:用兩三個警示的範例,以偏概全的說明網路現象阻擋了既定的現況。這是不健康的反前進說法。要提出更健康的前進思潮,才可以抒發這樣的言論。
媒體導向是我十年前提出的世界前進現象。而聚合媒體,要求人事時地物全部還原核心價值和供需條件。周承寬博士告訴我也犯了浪漫主義的危機:認為人皆善良,會願意掏心挖肺的誠實以對!這是不可能的。

但是,另一個角度的發展:是運用“設計”學來作為基礎,催眠,誘導人心前進到正確角度,就有媒合機會。

所謂,數位,早在我以前的課堂上解釋是同等於文字符號造就文明史一樣長久。但是目前所謂真正的數位時代,是電腦統一了符號工具,而讓人誤會將“符號工具”誤會成為新興的活體社會!正所謂“虛擬世界”一詞的產生。

當世界上的每一個人,網路工具上身,全然的讓身體將電腦帶著到處走的時代完成的時候。虛擬世界就會再次被大部分(又犯“浪漫思潮”問題)的健康人士稟棄,讓虛擬世界泡沫化!終於成就了虛實並容的真世界。這樣一來,也就沒有虛擬問題了。


研究蜜蜂和螞蟻社會,錢不是唯一的存活工具。互助行為產生健全之後,沒有錢也可以一樣過生活。在過度到這樣的烏托邦(全共產主義)的過程中,學習,減少管銷耗損到最基礎的生活,享受所需。就能集眾人的力量,互助存活下去。也是流通代幣,和互助交換生活必需品的真正意義。然後,錢的需求就會變得越來越少,花費在交換的力氣上,越來越多。證明能夠終身的享樂的現象終於發生。

第一步驟:建立買方抗衡市場機制。平衡掉賣方獨大市場。
方法1:組織各種功能群聚團體,先在團體中催化,從霧狀,變成流動的液狀,再成為膏狀。(成為固狀前,止住)
方法2:網路社群會是一個良好的工具。不能幻想網路所產生的結集人口有意義。而是應用宗教設計學的方式,產生類宗教的行為模式。讓結構緊密到一定的程度。
方法3:任務編組。在有策略性的邀集適當的人,做有效的事,在恰當的時間,在重要的地點,產出對團體有用的物來。


第二步驟:媒合穩定機制下的買賣方與其他品項的買賣方,產生新的層次的買賣方市場。
方法1:將同質性的組織靠攏,進而,同質性的人可以產生流動。

方法2:產生同質性社團,在組織成交結的網子狀態。 宏觀看來是一個團狀,微觀看來會有很多纖維結締組織。

方法3:界定新的買方關係,找尋新的賣方關係,成就新興市場層次。定義新結構名詞。

方法4:新結構包覆在內的自給自足結構體,讓它成長成“漿”態。而裸露在外的不被滿足的物體,就叫做:觸。 如果伸得長就是:鬚。是直接找尋媒合體的前導部隊。

方法5:新成就的團狀物,仍有缺少的部份,需要補足結構的地方,讓它自然裸露在外,形成:洞。這樣的洞因為內聚力而存在,會擁有負向位引力。到處等待機會,讓觸鬚深入。一旦逮到機會,就會結合。如果滿足,就補滿。如果不能滿足,就形成新的洞,或是產生斥力,排除進入的觸鬚。

方法6:不論觸鬚或是洞都有學習能力。防止不斷嘗試的錯誤產生。減少錯誤媒合機會。這是一種經驗叫做:成長。

方法7:遺忘,是一種經過設計的非常手段(是一種精心設計的程式),在媒合動作劇烈的時間不會產生。所謂媒合劇烈就是汽化態,到液態。而遺忘技術會在處理“反固化”的一種特殊手段。讓媒合產生漿態。這是:成熟期。

方法8:老化,是一種經過判斷後所作的更嚴密設計。需要讓位子空出給新生的結構機會的重要技術。無法老化就終究固化:瘤。而瘤多了的地方,就停止發展,所有被這個強大內聚力,困住的人,就會窒息,休克。稱為:假死。

方法9:死亡,更是一種精心設計的方法(是一個開關的設定)。要在最恰當的人事時地物準備好了的時候,擊發它!讓困在結構內的人事時地物射出,或是移走,讓他們有再生的機會。

方法10:再生,就是回到步驟一。重建一個有結構的單元。


第三步驟:當已知的所有團體都幾乎全面交流成一個地球的時候。二十一世紀新革命完成,媒合階段性任務。人類的文明走向更高智慧的下一步。
時間表: 1。 2009年。啟動!
2。因為工業革命花了一百年。而成就新革命開始十年。接下來養大它花五十年。
3。迎接下一個革命“化合媒體”時代!

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轉載)

有一個數學領域的猜想,名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文翻譯包括以下幾種: 六度分隔理論、六度空間理論以及小世界理論等。
六度空間理論指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這就是六度空間理論,也叫小世界理論。
六度分隔的現象,並不是說任何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都必須要通過六個層次才會產生聯繫,而是表達了這樣一個重要的概念:任何兩位素不相識的人之間,通過一定的聯繫方式,總能夠產生必然聯繫或關係。顯然,隨著聯繫方式和聯繫能力的不同,實現個人期望的機遇將產生明顯的區別。
社會網絡其實並不高深,它的理論基礎正是“六度分隔”。而社會性軟件則是建立在真實的社會網絡上的增值性軟件和服務。有這麼一個故事,幾年前一家德國報紙接受了一項挑戰,要幫法蘭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闆,找到他和他最喜歡的影星馬龍‧白蘭度的關聯。結果經過幾個月,報社的員工發現,這兩個人只經過不超過六個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脈關係。原來烤肉店老闆是伊拉克移民,有個朋友住在加州,剛好這個朋友的同事,是電影《這個男人有點色》的製作人的女兒在女生聯誼會的結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馬龍‧白蘭度主演了這部片子。
1967年,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就設計了一個連鎖信件實驗。他將一套連鎖信件隨機發送給居住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160個人,信中放了一個波士頓股票經紀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個收信人將這套信寄給自己認為是比較接近那個股票經紀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後照此辦理。最終,大部分信在經過五、六個步驟後都抵達了該股票經紀人。六度空間的概念由此而來。這個連鎖實驗,體現了一個似乎很普遍的客觀規律:社會化的現代人類社會成員之間,都可能通過“六度空間” 而聯繫起來,絕對沒有聯繫的A與B是不存在的。這是一個更典型、深刻而且普遍的自然現象。那麼,怎樣用數學理論揭示 “六度分隔現象”?這是現代數學領域又一個重大的數學猜想。
這有點兒像地圖的鄰接色問題,只不過鄰接色問題是通過數學方法可以精確證明的(即最多只需要使用4種顏色即可),而六度分隔理論我個人估計只能通過不完全歸納來形成假設了吧,社會的模型還是比二維地圖模型要複雜莫測得多。
不管理論如何深奧,“六度分隔”和互聯網的親密結合,已經開始顯露出商業價值。人們在近幾年越來越關注社會網絡的研究,很多網絡軟件也開始支持人們建立更加互信和緊密的社會關聯,這些軟件被統稱為“社會性軟件” (Social Software)。例如Blog就是一種社會性軟件,因為Blog寫作所需要的個性和延續性,已使Blogger圈這種典型的物以類聚的生態形式,越來越象真實生活中的人際圈。據致力於研究社會軟件的毛向輝介紹,國外現在更流行的是一種快速交友,或者商業聯繫的工具,例如LinkedIN。人們可以更容易在全球找到和自己有共同志趣的人、更容易發現商業機會、更容易達到不同族群之間的理解和交流,等等。
社會性軟件的定義很多,而且還都在不斷的發展演變過程之中。它的核心思想其實是一種聚合產生的效應。人、社會、商業都有無數種排列組合的方式,如果沒有信息手段聚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損耗掉。WWW成功地將文本、圖形聚合在一起,使互聯網真正走向應用;即時通訊又將人聚合在一起,產生了ICQ這樣的工具。然而這還是虛擬的,虛擬雖然是網絡世界的一種優勢,但是和商業社會所要求的實名、信用隔著一條鴻溝。通過熟人之間,通過“六度分隔”產生的聚合,將產生一個可信任的網絡,這其中的商業潛能的確是無可估量的。
聚合作為社會研究的對象也具有實際價值。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一個算法,能夠識別一篇文章中某些文字的“突發”增長,而這些“突發”增長的文字可以用來快速識別最新的趨勢和熱點問題,因此能夠更有效地篩選重要信息。過去很多搜索技術都採用了簡單計算文字 /詞組出現頻率的方法,卻忽略了文字使用增加的速率。如果這種方法應用到廣告商,就可以快速找到潛在的需求風尚。
社會、網絡、地域、商業、Blog,這些詞彙你也許都聽麻木了。然而一旦那些預見先機的人找到聚合它們的商業價值,被改變的絕不僅僅是網絡世界。
六度雖然是個社會學的理論,但是實際上它更像一個數學理論,很多人說六度和四色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我看來,六度理論很好的闡述了在一個網狀結構(我們的人類社會)下,不同節點之間的聯繫和連接關係,然而它並不完整,並不足以指導我們的實踐。
(1)關係的強弱——權值問題
首先六度肯定了人與人之間的普遍聯繫,但是沒有對這種聯繫作定量分析。我們一生可能會認識千百人,他們有的對我極其重要,有的對我無足輕重,我們聯繫的建立的原因和方法也是千差萬別,有父母親屬這類生而固有的聯繫,也有因為地理位置接近發展出來的,如鄰裡關係,還有因為共同學習生活而發展出來的同學、同事關係。六度理論中只把他們統統歸結於聯繫,沒有強弱之分。在網狀結構裡面,人與人的關係,需要加權處理,在這裡,六度是殘缺的。
(2)到達和建立聯繫的區別——目的和結果問題
20世紀60年代,耶魯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就設計了一個連鎖信件實驗。他將一套連鎖信件隨機發送給居住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160個人,信中放了一個波士頓股票經紀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個收信人將這套信寄給自己認為是比較接近那個股票經紀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後照此辦理。最終,大部分信在經過五、六個步驟後都抵達了該股票經紀人。六度分割(也叫“六度空間”)的概念由此而來。這個故事很多六度的愛好者都知道,並奉為聖經。但是我請大家注意這個故事和我們現在流行的SNS網站的理念的重要差別。在這個故事裡面,信到達了波士頓股票經紀人手裡面沒錯,但是請注意整個過程中,每個人的朋友關係都沒有發生改變。對,這點很重要,這個故事裡面傳遞的信息,而我們現在看到的SNS網站希望在用戶之間傳遞的是甚麼呢?是聯繫方式是朋友關係。
說到這裡想提一下前面提到的火炬的買車票的實驗,在那個實驗裡面,傳遞的實際上也是信息,而不是朋友關係。
(3)傳遞的成本和激勵——阻尼問題
在Stanley Milgram的實驗和火炬的實驗裡面,都沒有任何的花費,或者說看起來成本為0。但是是不是真的成本為0呢?每個人傳遞一下信件花費極低,改下msn名字更是沒有成本,然而那些人肯這麼做,其實是看著朋友的面子上,所以這裡花費的成本實際是甚麼呢?是中國人說的人情債,所謂的關係成本。沒有人喜歡一個整天都要人幫忙這幫忙那的人,人情債和金錢債一樣,背了就一定要還,這就是傳遞中的成本問題。火炬的火車實驗後,我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今天我們急需車票,可以請朋友們改他們的名字,但是我們能不能天天都用這種方法來找人幫忙呢?今天買車票,明天買球票,也許一次兩次可以,次數多了,朋友們肯定會覺得厭煩,甚至放棄你這個朋友。
Gmail的邀請方式直至今日仍被很多人稱頌,剛剛出現的時候,一個邀請甚至可以賣到60美金。很多人驚呼這是最偉大的營銷。然而,到了今天,很多人的邀請已經變得無法送出去。為甚麼呢?因為一開始的時候Gmail是稀缺物品,所以價值高昂,加上Gmail帶有Google的強勢品牌和高度用戶認同感,所以就更加被追捧,擁有Gmail成了榮譽的象徵。這是這種榮譽成為了Gmail邀請在六度網絡中瘋狂傳播的激勵。然而隨著Gmail的高度普及,這種榮譽感逐步下降,最終降低了激勵,從來使傳播陷入了停滯狀態。
阻尼是好還是壞?沒有阻尼我們可以給任何人發送信息,每個SNS網站都在宣揚你只需要六度就可以認識克林頓可以認識蓋茨,但是有幾個人真的去認識他們了?是因為他們不值得認識麼?不是,是因為聯繫雖然看起來只有六度,然而每度的阻尼都有可能都是無法跨越的。但是你不要悲觀,如果沒有阻尼也許你會更加不爽!LLF算過“舉例來說吧。假設每個人有30個朋友,信息經過六度是30的6次方 =729000000,數量足夠到達一個能夠覆蓋所有可能的人的級別。”,如果六度的連接沒有任何的阻尼,估計我們每天收到的來自六度好友的各種各樣的信息就會讓我們的腦袋爆炸。
在我們的生活裡面,一個身份越高的人,越有名的人他就會有越多的好友,於是他也就越不想隨便拓展自己的關係圈子,因為他們往往不勝其擾。前些日子的600演藝名人聯繫方式泄露事件就是一個例子,本來我們作為社會一分子都和這600名人有著六度的聯繫,然而某天因為他們的聯繫方式被公開,他們和我們的聯繫立刻被扁平化變成了一度。一瞬間,阻尼消失了,你可以隨便打電話給那英、田震了,你不是想跟馮小剛聊電影麼?你現在可以打電話了。但是,我們只能說結果這成了一場災難,很多名人訴苦,說很多人打電話到他們的家裡,說了句“你是XXX麼?我很喜歡你!”然後就掛了電話。很多人不堪其擾停了機,甚至換了號。
這場災難對我們這些局外人來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很有趣的一點在於此,一旦這些名人和大眾的關係扁平化後(六度變成一度),他們對大眾的價值也開始流失,大眾們只能打電話過去,問一聲,然後炫耀自己給明星打過電話,僅此而已。這個巨大的扁平化工程並沒有擴展追星族們的朋友圈子,他們仍舊離那些明星很遠……
(4)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的假設——關係的方向和傳遞問題
SNS網站最愛說的一句話也許就是“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然而那天我跟LLF在Msn聊天的時候就說過這個問題,我認識的某A的朋友某B是我非常反感的一個傢伙,而且我的朋友裡面還有個人某C對那個傢伙某B更加痛恨。所以在現在的SNS服務裡面我是不敢把某A和某C同時引入的,因為他們同時引入後,很可能的結果是某B和某C建立聯繫後,開始吵架。
六度分割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提出了“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理論。簡單來說,“六度分隔”就是在這個社會裡,任何兩個人之間建立一種聯繫,最多需要六個人(不包括這兩個人在內),無論這兩個人是否認識,生活在地球上任何偏僻的地方,他們之間只有六度分隔。
回答者: Ferrari5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備份 )文化創意產業法草案 :我提出的就是文化製程(加速製程)法! 波西迷雅調的文化論

我所關心的後多媒體時代動向,是討論已經消退的多媒體時代盛事的省思。 然後重新加料和將加料後的東西做新的包裝,再出發!


如果,我們利用這樣的文化變動名詞,向全世界兜售這樣的概念。 我們就會贏在全球的起跑點上。因為通常,老外比較簡單的以自發性的方法來成就事情。 如果我們團結成為一個多人構築的(把組織當成一個自然人的)大型個體。 就會喊的比一個人大聲很多(一個小藝術家再大聲也有限,更何況名不見經傳),很簡單的就贏過老外的自發性和“慢慢”才結集成為的新勢力的方法來得更快速和更有效!

英國曾經是日不落國,她只做了一件事情對,就是全球插國旗! 她充分了解到插國旗就會有大量的甜頭吃的事情發生!
學學文創要積極的去用一切的創意,到全球插旗子。 請先不問為什麼,和如何辦到?那些只是去插旗子的說詞而已。然後,再來跟台灣政府談判,再架著政府前進。政府就會懂得把自己放大成和英國一樣的國家型文化個體。變成世界文化強勢國家!!!

泰國的例子,在金融風暴喪失國立後,泰皇正是如此的創造了國家型的強勢文化實力。其賣出去的就是妥善包裝的佛像加新衣罷了!(泰國人人向佛)
泰國成功,而新加坡是文化沙漠。去年也病急亂醫的開辦藝術住村這等歐洲早就在玩的老調! 會有成績嗎?(有人說,至少有在做!這是我等知識份子說的話嗎?好像農夫思惟)
印度進攻美國好萊塢成功。成功條件很多。是水到渠成的秧秧大國的範例,不能直接學習。
而中國可以學習印度,他們有尺寸相近的條件。目前也在挖掘千年先祖資產,但是做不甚高明的包裝出口!而台灣總有人在大量的幫他們下指導棋。

日本早在維新時代就躍升世界文化資產等級。不在話下。但是我們能夠學習的地方卻有很多很多!

韓國只有一個字就是團結,和有如蝗蟲和蟑螂的強悍昆蟲性,但是不是高等智慧行為者。韓國文化並未輸出成功!也不見其機會。



台灣的文化資產含有(複合式的計算)四分之一的日本文化。七成的閩南文化。小於一成的原民文化。不到兩成的客家文化。總和約一成五的中國內地文化。和四分之三的中華文化。還有全球入侵的強勢文化,無法計算!!這是定型比例,無法修改的。
要創意包裝,再外銷的方法是?訛?現在說得出來就很有創意啦!(“創意”就是不知道的意思!)

聚合媒體的意義正是從方法面出發。以我們最強的模組化製程的能力下手。做非常混搭是的組合和包裝。 歐洲稱為波西迷雅風!有吉普賽人的強悍和融合特性的混搭基調!
如果台灣就是亞洲區的波西迷雅的代表呢?! 這是我的建設性,文化建國的精神和做法!

其實,台客文化稍微調整和做流行包裝就很波西迷雅風情! 請看完澳洲人拍攝的“紅磨坊”再添加一點“悲情城市”。 阿根廷的的眼淚深植全球!布拉格的寒冷,香港的碎亂,威尼斯的水道,台灣人的。。。。訛。。。。粗暴政治(對!這個世界有名)。。。。啊。。。民主悲情。。。不用太包裝,也賣不掉!

文化資產,完全不能無中生有(新加坡就很想這樣做!)。當德國汽車工業攻佔全球的時候,德國人的刻板文化也同時外銷全球!

台灣人的“台”,的“亂”,的“拼”,完全反慢活主意! 有東京螞蟻的感覺!但是又很不到位!
我知道很多台灣的成功藝術前輩,採用的是政府搜刮的千年中華文化的文化財。 這招在大陸覺醒之後,就輪不到我們來販售。所以要謀新出路!除非包裝的更好,賣價更高!但是實非長遠之計!
原民文化輸給他國經營多年的原民文化。這。。。都好,也都不好賣!
。。。。還有很多值得分析。。。。

台灣人因為沒有成功而刻板的文化教育(例如美學),所以問題很大,也可塑性高!如果我們學日本人的崇洋,就全國一致,專心的定點崇洋。 經歷十年全球定點崇洋,就會有紮實的混搭文化!台灣小到無法分裂和分頭進行。政府也只能鼓勵一件事,資源就燒光啦!
但是,我們可以分藍,綠,紅的對立式的分裂崇洋計畫。 十年就會更快速有成! (這好像棒球迷,支持球隊)
如此想,就會發展出鮮明的綠文化,和藍文化!就可以配套行銷世界!


。。。說不完的想法,和舉不完的例子。。。。請參考! 謝謝!


簡單說,我提出的就是文化製程(加速製程)法!聚合媒體在文化資產的面相和做法就可以加速製程。

Dennis

陳博士,您好!(尋人備份)

陳博士,
您好!
我是劉驊。是一位設計學系的講師,也是和南有限公司的總經理。 本公司附屬的營業項目是iCenter/AATC. 蘋果電腦授權教育中心。另外,經營一家Kokomi精緻國際.專業制服設計公司。任職總經理。 也是聚合媒體協會的副理事長。兼 xxxx 的顧問。 今年四十二歲。

此信的來意,是在尋找一位留美的陳xx博士。 其設籍美國,xx人。是位奈米材料專家。

我手上積極推動的行銷業務,包含奈米炭管延伸應用產品和奈米聚合物之清潔產品,還有節能燃油添加液等等。

因為苦於原料取得不易,和轉手業務推廣困難。因此急需認識這位陳xx博士。


由於網路查詢,只能獲得您的資料,也知悉您是這一方的權威。更不知道您是否就是我的朋友中口述的那位博士?


請容許我期待您在百忙之中,撥空回信。 或是您能引薦相關產品專家,以成全我在推廣奈米級應用產品的決心。
或是容許我來電洽詢。請教您的空檔時間?


敬祝 教安

劉驊鞠躬

PC vs MAC (信件備份)

哈!
本來不想太嚴肅的討論這個話題!

我非常不執著在使用哪一台電腦上。因為PC也用了近三十年。而MAC今年是第二十年了。
其實像是puredata類的軟體很多種。我也非常不執著在使用哪一套軟體完成工作。這一類的從MIT LAB 發展出來的多媒體實驗,我也研究了十幾年。 要有世界性矚目的新意,絕非在會操作和應用軟體特性等技術層面的事情上面。 我了解那一組認真從MIT畢業回國的年輕人還在迷戀些什麼事情。 而國內的交大新媒體研究也僅僅跟在國外的屁股後面。了無新意。幫不了自己,也幫不了國家。 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入門是好事。但是缺乏真正的精神導師。

上個月在北京開的VJ工作營,重點是放在有敘事力的影音整合所需要的背景知識的傳授。 討論的是原創與觀眾互動和共鳴的協調性和張力等問題。很簡單懂,但是也很深奧。 完全不拘泥在電腦和程式上面的創意,才是真正要討論和執行的重點。
http://2008.dealchina.org/indexshow.php?nodeid=880104&id=530

我很願意和你長談,並且分享這些年研究的心得。 也請您在學會Puredata之後,不要太過驚訝影音整合之類的自動控制軟體。
在使用界面上,其實只要有一點點覺得不容易的軟體,都犯了使用者界面設計不良的問題。

上回,某日本人用的另一套叫 Isadora 也是這類型的東西。 還有很多已經商業化的VJ軟體,也可以用大量的MIDI碼來達成生動的自動控制行為。

還有英國的COLD CAR 正在研發 FREE MIDI PLUG-INs 可以適用在各種相容的音樂軟體來驅動VJ軟體,還有提供課軟體的共用影音特效。


。。。。。。。
我是軟體工程的背景。你早知道。

請讓我解釋:

任何的程式化工作一定有三個大區塊要討論。

1。解析要做的事。(這完全與電腦和程式無關)這是最重要的環節。 我有興趣,也實力堅強!
2。應用資訊工具來體現要做的事。 (這就很可以是用各種器材包含電腦的軟硬體來完成)這在第一點不清楚的時候,就顯得非常不知道要做什麼事,和到底要怎麼做?
3。從操作中印證要做的事的完成度。(程式完成後,跑看看)如果沒有第一項目。 這個行為就變成非討論完成度的實驗表現了。


因此,討論第一點,才是藝術創作的本身。而第二點,隨便應用哪一種(當然先挑出好用的)軟硬體都是可以的。


舉證,我在大學教剪接就用的是PC,因為學校很少MAC.


。。。。
首先,
如果時間允許,要討論的是花卉節要完出什麼創意,是世界上沒有,又是觀眾一看就懂得完全新媒體藝術,但也包含商業普及性的項目。


如果有誰已經很會Puredata。對我來說,我只會叫他做到我要的項目。而內容才是我所關心和想要合作的部份。


有很多的包容和無奈。 就連張藝謀花了七年和一大筆錢,都只在奧運交代了一點點的事情。 您已經佛心,我也隨緣飄逐而已。



ㄧ切都有時間,空間,金錢,人力問體考驗著我們的藝術創作的路。 我不吹牛,但是也完全不放過任何能夠做夢的機會。




Cheers

Dennis

聚合媒體 實踐

聚合媒體 實踐 By Hua Dennis Liu
聚合媒體的特性之一在於淨化
自身的本質。所以,要求媒體本
身自省,並且接受外部觀點,找出最
獨特的特點給予定位。例如:媒體是
個茶杯,就明白的定義為容器。如果
是個計程車司機,就是駕駛,或是更
嚴格的定義為某機具的駕駛。
就教育的觀點來說,了解並且匡
正學員的學習心態是最重要的教育方
針之一。告知學員本身已經具備的本
質學能,是最重要的基礎。全新的課
程內容,是適合搭配各種產業基礎的
學員,吸收新知來強化原有技術和產
生新的應用。勇敢的面對自己的能
力,才能建構新的能力。這是本中心
的定調。
聚合媒體的特性之二在於提出
有貢獻的能力。了解能力後,將
提出有產能的條件。設定每一項的貢
獻是在學習新知識和技術之前,另外
一個重點。 如果能理解自我對社會
的貢獻,就能正確的找出搭配學習的
方向,經過規劃與引導,就能在同樣
的學習環境中,獲得不一樣的學習重
點,和不同的獨特成果。這就是近十
年來,每一位離開本中心的學員,都
一定信心滿滿的重回職場,再戰十年
的道理。產生新的能力,加入而不是
取代原有能力。這是我們不斷強調給
學員的心裡建設。因為社會對於人的
定位不明,一般的心裡產生傳統產業
的能力不被重視,而努力的想要拋棄
原有的工作,才能脫胎換骨。其實,
傳產能力才是一切新興行業的基礎。
學習數位化技術,是加強而不是取代
原有能力。本中心反對不會用電腦就
不能找工作的說詞。更強調,簡單的
會用電腦就好。自身能力才能讓電腦
技術應用無限!
聚合媒體的特性之三在於告知
缺少部份和的所需要項目。 “不
敢說出我不會的人就永遠學不會新把
戲!” 萬物皆有優點,相對的必有缺
點。缺點的新定義和優點一樣的重
要。“粉飾不會太平”這是人人皆知的
道理。努力的告訴環境自身的不足,
提出完整而且有調理的需求,這也是
能力之一。負的能力會吸引正的能力
者的靠攏。這也是聚合媒體最重要的
理論部份。寄生能力,在原來的社會
是被鄙視的。然而“寄生也是能力”,
這是再清楚也不過的事情。正視它,
就會發現,創造需求者和供應者一樣
重要。過度栽培供應者,而不產出需
求者,產業結構一樣瓦解!慾念是超
越需求的字眼。渴望卻是一直被鼓勵
為創造的原動力。其實,本質上是一
樣的東西,只是計量上的不同而已。
教育學員,不必要學的東西就不
要學,這是方針之一。工具軟硬體多
如牛毛,推陳出新。不須害怕自己不
會,但需要學會找出讓別人可以幫助
自己的方法。其實,這是在所有能力
中,最難學會的技巧呢!
微觀與宏觀的物件結構
聚合媒體的對應觀點
聚合媒體 態度
微觀與宏觀的物件結構是聚合
媒體看待人事時地物的統一觀
點。人不是萬物之靈的觀點,在二
十一世紀已經不是新聞。聚合媒體的
觀察重點是將人視為物件,也將事件
看待成物件,更把時間,空間看待成
和物體一樣的東西。當小件的聚合媒
體結構成一個新的聚合物時,也將獨
立的視為新的聚合媒體來看待。反
之,可以將具備有多項功能的聚合媒
體拆解成小塊的聚合物來討論。 也
正因為人不在能力上超越機器(或是
某個非人的物件),所以人被機器
結構和駕馭也不是稀奇的事。 回歸
人本,正式科技昌明的大國正在討
論的高科技議題。例如:人工智慧
真的存在智慧嗎?聚合媒體觀察者
卻題出:人真的有別於其他物體的
智慧嗎?我們強調絕對不可以笑某人
笨的像石頭,因為我們真的不敢確定
石頭一點都不聰明。
將機器結構機器的時代早就存
在。將機器結構所謂的生命體已經不
再稀奇。現階段,簡單的先做到使用
電腦能夠人機一體的高段功力,正是
本中心獨步群雄的武林密技。將學員
視為彼此的工具之一。同時將電腦視
為同樣的工具選項。不會操縱電腦的
人可以因為操縱會電腦的人而也在操
縱電腦。但是彼此心態上卻沒有從屬
之分別。只是為了相同的目的而因此
完成工作罷了。在學習的過程中,彼
此學會發覺自己的能力及方法來對應
電腦應用所帶來的用處。最重要的是
體認無關於數位時代的存在與工作態
度。只要能夠全面的參與群聚結構的
產業形式就是這一世代的工作重點。




聚合媒體的特性在於淨化
自身的本質,提出有貢獻
的功能,並且告知缺少的
需要項目。最後放入任何
媒體的環境下,就很可能
渾然天成的結構出新的媒
體,再來檢視其應用。將
自然形成的良性新媒體加
以再定一其聚合媒體特
性,循環的作用下,產出
絕對有用的產品。
Polymedia Theory





人不是萬物之靈
微觀與宏觀的物件結構是聚合媒體看待人事時
地物的統一觀點。

聚合媒體 理論

聚合媒體 理論 by Hua Dennis Liu
聚合媒體 POLYMEDIA 其字義為媒體聚合
物。其聚合物單元就是聚合分子 Polymers。
聚合媒體是觀察和研究十餘年多媒體,和
後期所謂數位媒體發展後的成果。之所以產
生,是因為發現多媒體領域的發展,終將背離
人類生活需求的發展方向而漸告終止。取而代
之的行為模式,必定形成
新的定義而找到新的出路
而能持續快速發展。研究
多媒體的反動思潮而形
成“後多媒體”科學,因為其
發展形式酷似分子聚合物
特性,將其適切的命名為
聚合媒體,英文正名為
Polymedia。
當代的聚合媒體的合成
公式暫時定義為兩種模式。試圖與世界同步定
義所謂“萬有法則”(A Theory of Eve-
rything)。其設計為:
1。 A to B
2。 A + C to B
A 和 C 為自然界已經產出的東西。
B 為聚合特性後即將變成的東西。
A B C三者為自然界的人事時地物,並且具
備供應接點與需求項目與本體功能三個要件。
當70年代工業革命發展成熟後,開始吹起整
合風潮,到二十ㄧ世紀前,多媒體理論,因應
電腦科學興起而大張旗鼓的傾入各種產業,進
而發展出多媒體時代。 許多原本存在於A產業
的產品,轉展應用在B產業。許多不同的產業
(A 和C)開始整合形成新型態的B產業。 至
今絕大多數的人以為,這樣的行為,是因為努
力將多重媒體組合而成。或是更傾向數位化及
電腦化對新產品發展的幫助而發展出數位時
代。 許多原本致力於傳統產業的人,因為摸不
著本身產業與數位化的關係,產生疏離感。或
是充分數位化後,不能適應新型態的行為模
式,導致恐慌症發生。
其實,數位文明與類比世界是並存在千年
於人類歷史之中。近年來,因為電腦昌明,將
數位化條件快速的納入生活必要條件,產生大
量不適應症。人
類的食衣住行都
瘋狂充斥數位符
號。其原因是害
怕因為脫節而遭
社會淘汰。 部份
人士懷念起非數
位時代的輕鬆,
而執意對抗時空
不在的條件,吹
起變調的復古風。然而人類所生存的自然界是
只能前進而不能倒退的。那麼,數位多媒體所
造成的問體,是必須由新的科學來解決,才是
必然的道理。
多媒體世紀所見到的整合與變化,並非由
數位化過程而產生,也不是將大量不同的媒體
放在一起而能有所變化! 執意的將不相干的媒
體組合,只會造成更大的災難,而不能解決問
題。數位化又加速了過程和產出大量的資訊垃
圾,只讓問題更加嚴重!
導正媒體與媒體之間的關係不僅只是無意
義的堆疊。聚合媒體的特性在於淨化自身的本
質,提出有貢獻的功能,並且告知缺少的需要
項目。最後放入任何媒體的環境下,就很可能
渾然天成的結構出新的媒體,再來檢視其應
用。將自然形成的良性新媒體加以再定一其聚
合媒體特性,循環的作用下,產出絕對有用的
產品。此理論可適用在全方位的人類行為,包
含人文藝術,技術與商業,社會結構,等等。